编者按:汉阳区检察院树牢全局人才观、全员人才观,深耕细作“阳检有曰”育才工程,创新检察实务导师制度,“一对一”制定培养计划,探索形成在学习中淬炼、在履职中历练、在实战中锻炼的专业化人才建设体系,帮助检察新人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。2024年8月,6名青年干警与6名检察业务骨干跨部门结成师徒,传承精神,共赴成长。一年过去了,让我们听听师傅和徒弟们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。
本网讯(通讯员 林江)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源泉。”检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检察人的接续奋斗。去年八月,我和检察官助理张凯越结对,近一年的时间里,我见证了一名青年干警的成长与沉淀,也感受到“传帮带”制度的开花结果不只在于个体的成长,更在于集体的进步和发展。“传帮带”这三个字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。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,一种文化的延续。在检察工作的广阔天地里,我们每一位导师都是过往经验的承载者,而青年干警则是未来希望的播种者。
传——传承理想信念 树立大局担当
检察事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,更意味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。对于张凯越这类从“校门”到“院门”的新人干警,导师不只要教授专业技能,更是要帮助他们铸牢政治灵魂,把好人生路、职业路的“方向舵”。为此,我鼓励张凯越用好各类业务调研、宣传汇报、品牌建设活动的机会,以最直观的角度了解“为大局服务”的内涵。去年八月,我将汇报“枫桥经验”汉阳实践的工作交给了刚转正的张凯越,见证她从焦头烂额地准备到从容不迫地汇报,让我感到欣慰的不是她在语言表达上的进步,而是她在会后反思自己“只知就案办案、不谋社会治理”。依托“小”任务树立“大”格局,帮助青年干警主动将个人事业与大局使命紧紧连接。
帮——帮助个人成长 奠定职业基础
办案能力是检察业务的“定盘星”,也是青年检察干警成长的“压舱石”。在帮助新干警成才的过程中,离不开远大目标的树立,但更关键的是因材施教、稳根固基。张凯越是一个很有特点的青年干警,热情与创造力突出的同时,稚嫩与理想化也同样明显。带教初期,张凯越曾跟我吐露过心声:“刚开始办案的时候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成长,今天就能感觉到比昨天做得更好,但好像很快就进入瓶颈,进步得没有那么快了。”其实,这种进步焦虑是围绕在很多青年干警心中的常态,这种进步曲线也是学习的自然过程,一门学科往往是刚接触到皮毛的时候进步飞速,而学深悟透需要的是厚积薄发。基于此,对于“初阶”检察官助理的她,我提出的核心要求是“沉下心来”。具体而言,就是在每一个案件中做到“办练结合”,注重形成基础牢、程序严、规范强的办案主旋律,一个案件要在检察人员的角度办一次、在侦查人员的角度办一次、在法官的角度办一次、在辩护人的角度办一次、在案件评查的角度办一次,在这样不断变换视角的“左右手互搏”下自己挑自己的刺、挑证据的刺,并在过程中撰写好审查报告,最大化地“办练结合、以案代赛”。
“嫌疑人把聊天记录删了,我们通知了被害人过来提供记录”“案发小区我去过了,保安说是不允许停车,但后门通道确实都在停车”“涉案公司目前经营得比较困难,工位都空了不少,很多员工反映有段时间没发薪水了”……日积月累间,我欣慰地看到对案件的“亲历性”正催化着她的成长。
带——带领职业方向 引航长远发展
高质效办案离不开高素质的检察队伍,需要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检察队伍综合素能。这就要求青年干警不仅要在提升办案能力上下功夫,更要紧贴支点建设,培养提笔能写、开口能讲、问策能对、遇事能干、办事能成的综合能力。“人人都想成才、人人都能成才”是我们汉阳检察一直以来着力营造的人才氛围,也是我对张凯越的未来期许。回首往昔,我也曾是一名怀抱着稚嫩梦想走进检察大门的青年,在二十余载检察岁月中接过前辈的薪火,如今也担负起将这份红色检察基因延续给下一代的使命。作为检察人,张凯越要走的路还很长,作为导师带给她的绝不能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,而是让她养成对全面成长的自觉追求。
看着张凯越从亦步亦趋地办案到沉着冷静地汇报,从院内国旗下的演讲到中学礼堂讲台上的授课,感受到的是她不愿停下脚步、不断追求超越的习惯,想见证的是若干年后的她成为“会办案、办好案”的优秀检察官。相信在未来,她的“稚嫩”会转化为成熟,她的热情与创造力也会帮助她在理想与现实中搭建起法治的桥梁,带领着她接过“接力棒”,勇攀“最高峰”。